折不断的脊梁
食2301-1 张宏丽
谈到鲁迅,对他真正的认知是从高中开始的。之前的“字豫才,浙江绍兴人,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、思想家、革命家”之类的话早已经烂熟于心。我心里冒出一个很不解的疑问:鲁迅的文章十分难懂,并没有什么让人惊艳的地方,但为什么世人给予他如此之高的评价呢?
这个疑问随着我的成长越来越大,直到真正读了传记之后才大为震撼。传记总是枯燥的,但我在读完后竟然没有一丝疲惫,反而精神了许多。正如《三体》是科幻的基石、是中国科幻的先驱一样,鲁迅正是起到了这样一个作用,只不过更伟大些——他是中国白话文的基石、中华文学的新曙光。
同时他也让我明白了一件事——逆境出英雄。鲁迅的笔上肩负着中华文化的未来和民族的复兴,对封建的审判和对恶人刀枪相见。他每写一个字,都浓缩了当今的千百万字符,肩负着比手术刀上的人命更重要的东西——中国的命、民族的根。
他早已预见了,只有根除百姓的封建思想才会使中国发生本质的变化。怒其不争,哀其不幸,中国百姓千百年来积攒的奴性,让鲁迅痛彻心扉。他提起笔,解剖开这些人的胸膛,将那些缺失的本性与自我填充圆满。
鲁迅先生是个老烟民,如果不抽烟的话,再工作个几年不成问题。但这只是客观原因,鲁迅并不是死于疾病,而是死于为民族、为中国复兴的日夜操劳中。他完全可以安心养病,甚至出国就医,但他还是坚守在自己成长和守护的这片土地上。落叶归根,他门前的那两棵枣树,如今也同中国一样悠长而辉煌。
很多人说,鲁迅又不是什么领导人,贡献真的这么大吗?是果真如此,还是过于神化?
答案是前者,鲁迅生前最不喜欢“粉饰”二字。好,我便夸,差,我便说,他不希望后世来粉饰他,也没这个必要。但不可否认,鲁迅在那个时代在文学界的影响力,就如周杰伦全盛时期的影响力,这两位都牵引着中华文化向国外扩张,都是其时代里的顶流。
鲁迅在那个时代传播的是正能量:党的能量、革命的能量,包括《新青年》的编写,改变了多少知识青年未来的方向。革命一定会有人死,但换来的是中国的新生,这一定是最耀眼的。指尖的星火指引着青年们的方向,正如毛主席所说的“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学的方向。”指尖的浓墨点染着中国启程的悲壮,一杆烟杆划破封建与帝国的黑夜,随后饱蘸浓墨,不用膏笔,写下山河万里、历史千年。这其中有很多人的贡献,而鲁迅在其中的作用不可能是假的。
鲁迅的性格,这方面很值得考究。鲁迅是一代文人墨客,落笔中却透着顽强与气量,这就是中国的骨气。如今的人们少了拼劲和干劲,没有了动力,没有了那种向死而生的信念。鲁迅怕死吗?当然怕了,谁又不怕呢?鲁迅逝世时年仅56岁,可以说刚步入老年,小半辈子还没过呢!我不知道该如何去说,才能表达我的敬意。他也怕失去家人,但更怕看不到光,看不到太阳再次照耀在这东方古国、在这鲜血沸腾的土地。这如你所愿盛世,我们替你看到了。
回到性格这一话题,鲁迅不仅有着中华骨气,他根本就是中华骨气的呈现。“中国的脊梁”大家都知道,脊梁里的神经很重要,上连大脑,下连效应器,它是支柱,更是关键。鲁迅就如这脊梁,坚挺了一个世纪,未来也一定会支撑我们前行。
责任编辑:孟小乐